?
“旅行之前,先上马蜂窝。”
随着2018年世界杯期间一则洗脑广告,马蜂窝这个旅游网站瞬间取得了极大的曝光率。
不过从10月22日起,公众号“小声比比”的一篇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让凭借用户原创内容(UGC)逐步壮大的旅游平台马蜂窝如坐针毡。
马蜂窝哪里被捅了?
该篇文章通过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论证了马蜂窝上有七千多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罗列出六项马蜂窝在用户运营和评论刷帖上的造假行为。
总结为:
1.大量官方账号严重侵权,点评板块近九成内容涉嫌抄袭搬运;
2.官方活动奖品被机器人账号代领和内部员工获得;
3.机器人无脑灌水回复,提高社区活跃度;
4.旅游用户评价内容发布时间异常,多在上班时间,不符常理;
5.用户精心编写的内容屡遭利益集团篡改使用;
6.推荐系统故意屏蔽差评
马蜂窝于22日上午发布公开声明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就在当日,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的微信推文,以打趣的口吻“承认”自己的团队是一个码字加三个码农的“4人组织”。
并针对马蜂窝的声明进行回复,论证其“偷换概念”“避虚就实”“顺手甩锅”等等行为, 同时声明已经保留了数据公证和司法鉴定,将积极应诉并反诉马蜂窝诽谤,与之一战到底。
至此,事件进一步发酵,也拉开了互联网流量营销下的黑暗面。
流量和估值导向——互联网水军泛滥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
由于互联网行业尚未形成通用的业绩比较标准与完善的指标分析体系。且又处于未盈利的初创阶段, 投资人往往需要基于基本的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转化率或交易额、业务增长等等预测数据 对标的公司的商业价值和估值进行研究。
如果你没有基本的数据做支撑,那么投资人和上下游商家就不太愿意来谈合作。
正是如此,水军、刷量这些现象基本是互联网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从电商平台到网约车平台,社交平台、内容分发平台,还有视频播放平台,都能找到提供刷量、刷评论服务的供应商。
并且俨然成为了一个数据造假的“新产业”,有自身一套“堪称完美”的造假体系。
由此可见,数据造假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突破,刷单与真实业务产生的数据特征界限越来越模糊。想通过传统的数据尽职调查在运营数据中发现真相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资深媒体人王志安表示:不光马蜂窝,包括携程、去哪网、艺龙网、飞猪、同程、大众点评、美团、淘宝、京东等所有互联网OTC企业的点评系统,都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
这些评价系统的正向评价全都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只剩下欺骗涉世未深对网络不甚了解的人的功能。而稍有信息量的负面评价,都被隐藏在海量的正面评价里。
“不只是马蜂窝点评来自内容提取,很多原创内容端不足的互联网企业都会使用爬虫技术来抓取内容,呈现出不同端口资源共用的现象。”
一位互联网技术研发者向《每日金融》表示,现在爬虫技术并不难,利用技术手段,用机器代替人,进行重复性劳动,是新闻聚合类的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广告等常见的运营手法。
估值高企谋上市,劣币驱逐良币
马蜂窝的 UGC 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为 78.91%,这是让马蜂窝被认为是旅游攻略 app,在公众眼里区别于大众点评、携程之类产品的重要特征。
在上一轮融资中,马蜂窝表示自己每月拥有1亿名活跃用户,其中85%都是源于手机应用。网站上,每月用户发布的旅游文章超过13.5万篇,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
今年8月,有外媒报道称,马蜂窝计划融资3亿美元,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25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加之上百亿元的体量,称之为独角兽毫不为过。
不过,上述“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估值也必将大幅缩水。
智维投资董事长黄天威在朋友圈列举多条互联网上制造虚假人气的现象,包括电商销售量靠刷单,媒体阅读量靠购买,网站做Alexa排名,募资进度条自己填,参与用户数虚增20倍等等现状。
用户喜欢扎堆钻而不是独立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服务商,倒逼所有互联网项目都在营造虚假繁荣来欺骗用户,欺骗投资方,甚至欺骗自己的员工。